“妈妈,我真的不想去学校……”
清晨七点,15岁的小雨又一次把书包重重摔在地上。妈妈看着女儿蜷缩在房间角落,眼泪在眼眶打转——这已经是这个学期第三次逃学了。她尝试过讲道理、报补习班,甚至严厉批评,可女儿的状态反而越来越糟:作业拖延到凌晨,成绩从班级前十跌至倒数,连原本热爱的绘画也搁置了。在朋友建议下,她带着小雨走进了厌学门诊。经过专业评估,医生发现小雨并非“懒惰”,而是长期学业压力和亲子沟通冲突导致的厌学情绪。通过必要的药物干预、心理干预和家庭辅导小雨逐渐重新找回对学习的热情。
厌学,不是孩子的“叛逆”,而可能是成长路上亮起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根据《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》,约30%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,而厌学门诊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破解困境的“破局点”。
对学习极度抵触,提到学校或作业易焦虑、愤怒、哭泣。
拖延作业、成绩断崖式下滑、逃学、沉迷电子产品逃避现实。
心慌、胸闷、头痛、胃痛、等躯体化症状(排除器质性病变)。
不愿与同学、家长、老师交流。
(1)心理治疗:认知行为治疗、精神分析、沙盘游戏、家庭治疗、团体心理治疗等。
(2)物理治疗:生物反馈、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、计算机认知计算等。
(3)药物治疗:如存在明显抑郁、焦虑等问题对学习、社交、生活功能造成影响,需专业医师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观察与倾听定期沟通,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。
研究显示,每周1-2次有效亲子对话,可显著降低青少年厌学风险避免标签化减少指责与比较,建立“成长型思维”。
美国心理学研究证明,被鼓励“努力比天赋更重要”的孩子,抗挫能力提升50%,调整期待根据孩子能力制定合理目标,关注进步而非单纯强调成绩。
预防是关键,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,将挫折视为成长机会。
共情与正向沟通: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,避免使用 “你就是懒”“别人都能学好” 等否定性语言,改变沟通方式,与孩子做朋友。
接纳孩子的独特性,避免 “成绩至上” 的单一评价体系,可通过 “家庭议会” 让其参与制定家规,增强自主感。
规避教育误区调整家长心态,避免过度干预与控制,改为“成果验收制”。
家校共育定期与老师沟通,了解孩子在校状态,及时干预潜在问题厌学是成长路上的“红灯”,而非终点。
汤翠青
医学心理科、儿少科、睡眠医学科主任
副主任医师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医学硕士
◆广东省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
◆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神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
◆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智慧心理健康分会常委
◆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精神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
◆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睡眠障碍与相关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
◆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
◆清远市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副主委
◆清远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副校长
◆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外精神卫生专家
◆清远市第二中学校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问
◆ 清远市预防医学第四届理事会理事
◆清远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秘书
◆广医六院精神病教研室秘书
擅长项目: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、成人心理障碍、睡眠障碍以及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。
黄伟华
门诊部代理主任、公共卫生事业部代理主任
主治医师
◆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
◆清远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成员
◆清远市预防医学委员
◆清远市心理协会会员
◆清远市精神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
擅长项目:从事精神科临床与社区康复工作十余年,擅长器质性精神病、精神活性物质依赖、精神分裂症、情感障碍、心身疾病的诊疗及心理治疗。参与及完成市级科研项目2项,发表论文及综述5篇。
预约方式:公众号预约→搜索‘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’公众号→青少年心理科→厌学门诊”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