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不是单行道,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段旅程。全国多地高考成绩已陆续揭晓。当分数出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,无数考生和家庭经历了心跳加速、手心出汗的紧张时刻。无论结果如何,随之而来的情绪波动都是自然的心理反应。面对高考成绩,有人欢喜雀跃,有人黯然神伤。那么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做好心理调适,平稳度过这段情绪波动期呢?
致同学们:
高考成绩公布了,此刻的你,心中可能五味杂陈。无论屏幕上那个数字带给你的是狂喜、平静、还是些许失落,请先给自己一个深深的拥抱——你已经跨越了一段重要且充满挑战的旅程!
高考决定的是升学路径,而非人生高度。人生处处有转折,高考只是其中一个,它仅仅是一场阶段性考试,与人生幸福与否没有绝对联系。避免出现灾难性认知以及绝对化想法,比如“如果没有考上某某大学,我肯定就完蛋了”“我一定要考上大学,才能有美好的未来,否则我的人生就……”,而是应该看到高考只是众多选择之一。考场很小,世界很大。一次失利并不能说明人生就会一塌糊涂;一次成功也不能代表一辈子登峰造极。
若成绩理想,允许自己开心,但不必将喜悦与未来永久绑定;若发挥失常,承认失落是正常的,给自己3-5天情绪释放期,但避免沉溺自责。
试试这样做:用笔写下此刻感受,或与信任的人倾诉,把抽象的压力转化为具体语言。
考试已然成为过去式,成绩也已尘埃落定,无论结果是否尽如人意,都无法更改。此时,不妨尝试接纳现状。若你考出了理想成绩,尽情与家人分享这份喜悦吧。倘若成绩不太理想,允许自己宣泄情绪,这是很正常的反应。可以选择与家人、好友倾心交谈,倾诉心中的烦闷;也能投身于适度的运动中,如跑步、打球,让汗水带走负面情绪。还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有力的心理暗示,深信暂时的挫折与失利都是成长路上的财富,人生有着数不清的选择,一次分数无法禁锢我们的未来。
根据高考成绩,为自己量身定制清晰、明确的目标与规划。无论是选择大学、专业,还是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,都需要有精准的方向指引。
当然,如果成绩未达预期,要学会适时调整期望,不要盲目执着于高分或名校,而是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,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。降低过高的期望,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。待心态稍微平稳后,就要勇敢地向前看,尽早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勾勒蓝图。
多与父母、老师探讨自己擅长什么、兴趣所在以及有哪些能力特长。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,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、就业前景等信息,通过多方面、多渠道搜集信息,进行合理决策。在填报志愿时,既要综合考虑“想做什么”“能做什么”,也要搜集与分数、省排位相匹配的院校与专业信息。适合与喜欢比热门更为重要。
致家长们朋友们:
高考成绩已经揭晓,无论结果如何,这都只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节点,而非终点。它无法丈量孩子的潜力深度,更无法预言未来的无限可能。此刻,比分数更重要的,是您用爱与智慧为孩子撑起的一片晴空。
当孩子面对高考成绩时,家长首要任务是倾听与理解。无论孩子成绩如何,都应给予积极鼓励与坚定支持。
(1)接纳情绪:接纳孩子的失落与难过,允许他们表达难受情绪,说些抱怨的话。此时切忌说 “不要难过了”“这有什么,别太在意了” 之类的话,而是要说 “努力了这么久,换做我也会不好受”,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理解与陪伴。
(2)耐心倾听:若孩子想哭、想倾诉,家长应静静陪伴在旁,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。若孩子不想说话,尊重他们的选择,给予孩子自我消化情绪的时间与空间,也可通过短信、小纸条等方式传递父母的关心。
(3)避免急于提建议:孩子处理情绪需要时间,不要急于让孩子 “迅速调整好”,操之过急可能会给正经历挫败的孩子增添新的压力。
高考已成定局,成绩无法改变。此时,指责孩子“当初没有好好努力才会这样”,只会让孩子徒增自责、内疚,或是感到委屈或不公。无论哪种情绪,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当下最关键的是引领孩子往前看,主动了解相关信息,精心填报志愿,开启人生新征程。家长可依据孩子的成绩与兴趣,合理引导孩子规划未来。不管是选择大学、专业,还是谋划未来职业发展,都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商议、携手决策。
高考成绩公布后,如果孩子因成绩而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,家长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,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。如果孩子的情绪反应比较严重,可以寻求精神科医生及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。
如果家长和学生需要帮助